【內容簡介】
在台灣,一般民眾對於經濟統計數字,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,不是覺得「指標進步人民無感、指標退步人民反感」,就是「統計數字與真實感受明顯不同」。本研究的主旨在於從概念脈絡出發,反思目前幾個常見的科技指標,深入觀察指標與現象間的落差,進而提出可行的改善方向,協助相關單位在解釋指標時,可以做出合宜的判讀。 與創新創業相關的指標當中,高等教育、人才、產學合作、產品創新等指標有其不足之處,只靠單一指標衡量恐造成誤解,陷入追逐數量的迷思,本研究於此討論指標的適宜性。最後,我們認為,隨著社會不斷變遷,指標也必須因地制宜做出調整,才能夠更加真實地呈現台灣的現況。本研究建議,可以指標群取代單一量化指標,觀察高教與人才議題時,可同時分析在台商務人士(科技人)流入量、跨國企業來臺設公司或分公司數目、跨國企業在臺設立研發中心數量、隱形冠軍出口指標;評估產學合作品質則可將實務技轉案件、實際技轉收入、企業與學校合作的專利數及期刊數、專利引用次數及專利訴訟次數等都納入考量。